韩信与张良对于刘邦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_宛城_秦宫_诸侯

环球体育比赛完整视频下载
新闻动态
栏目分类
韩信与张良对于刘邦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_宛城_秦宫_诸侯
发布日期:2025-08-19 20:42    点击次数:194

我认为是雪中送炭!

关中相当于一口锅,张良、韩信、萧何可以看做,土豆、辣椒和茄子。刘邦是掌勺人,他要做一盘地三鲜,这几种配菜缺一不可。

刘邦西进伐秦的时候,由于时间紧任务急,他打算越过宛城,继续前进。

这个时候张良站出来反对。

张良谏曰:“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

张良的建议有道理吗?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刘邦没有拿下宛城,秦国的可操作空间依旧很大,完全可以像张良所说的那样协调宛城的残余力量,以及秦军在武关的守军,对刘邦的军队形成前后夹击。

如此,刘邦将会陷入被动,即便能够取得胜利,进入关中的时间也会拖沓,兵力也会受损。

有一个情况张良没有讲,如果刘邦没有顺利攻入咸阳,那他的后路将被宛城封堵,情况更加危急。

展开剩余67%

在攻打武关的时候,还是张良的建议, 先约降秦将,趁其懈怠,再攻破。虽然破坏了约定,但是却使得利益最大化。

入咸阳之后,秦宫的奢靡,各式珠宝以及眼花缭乱的后宫佳丽令刘邦产生了想要留宿秦宫的想法,樊哙的力争刘邦不听,关键时刻还是张良站了出来。

刘邦封府库,还军霸上。

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秦地百姓的好感,同时也让刘邦在鸿门宴中占据了主动权。

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张良的建议凸显了刘邦的宽大人设,与秦国的残暴形成对比,同时也跟其他的反秦起义军形成差异化竞争。刘邦的军队其实也没少屠城,也没少违反约定,但是他却给人留下忠厚长者的印象,刘邦的优秀是一方面,关键节点的舆论发酵是另外一方面,另外也有同行的衬托。

鸿门宴之前,项伯因为张良的关系提前通风报信,令刘邦有了转危为安的机会,刘邦没有留宿秦宫也成了他争取项羽谅解的关键证据。

张良在刘邦分封巴蜀之后,再次找项伯,为刘邦争取到了汉中,刘邦因此才有了出击关中的跳板。更不要说,下邑之谋,阻止刘邦分封六国的后人的“八难”,封韩信为齐王以及垓下之战前输送巨大利益招韩信、彭越等人来会战。

这一桩桩一件件,对于刘邦来说都是重要的岔路口,张良就像路标一样,指引刘邦驾驶大汉这辆车行驶在正确的道路上。

韩信同样重要,彭城之战令刘邦深刻的体会到,诸侯反复跳梁的本质,是完全不可靠的。所以对于这些诸侯,均需要予以铲除。

这些诸侯不仅掌握着资源,还很有可能成为楚汉之争中改变天平走向的不可控外因。

如果观察韩信灭诸侯的过程,其实也可以看出其北方大迂回的战略,进而从齐地参与到灭楚的战斗,在潍水之战中,韩信、灌婴等人消灭了楚军20万精锐,以及楚国大将龙且,这不仅是楚国本国最后的储备力量,同时也消灭了项羽从正面战场抽调的核心力量,减轻了刘邦的正面压力。

如果没有消灭龙且的20万人,垓下之战胜负难料。

发布于:山东省